在孩子心中,所有都是学习,都是游戏。只不过成年人把它变成了正事。你要认真学习,长大了怎么样怎么样,让他感觉这么紧急。
1、面对陌生世界,没技能,没自信,所有都得学习
对于孩子来讲,这个世界就如一个绝对黑暗的屋子。这个屋子里有钉子,有碎玻璃片,你不可以去动这类,不然就得受伤。在这个黑屋子里,惟一的光明是父母的 爱,是这爱让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。孩子向爸爸妈妈学习,学习所有些东西,他们培植了自我观念,自信和责任感。在人的能力中,只有学习的本能不是学习来的。
一个9岁的女生可以把一件事说得滴水不露,而且神经系统超级敏锐。于是,老师在前面上课,别的同学了解她的这个特征,就故意把东西朝她扔,她本能地就跳起 来。可被老师看见了。父母、老师形成一个强大的权势,训斥,打击。其实,孩子的心里肯定在想:“我是不正常的。”如此,越敏锐的孩子越容易受伤,就象越锋 利的刀锋越容易卷刃一样。精神病和天才就是近在咫尺。
孩子在这种世界里,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。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掌握有选择性地处置事情。其实,总是大家是在情感系统装上东西,要在理性层面上处置。结果,成效和用途是恰恰相反。
一个蔫头耷拉脑的人,一定受过严格的需要,是被其他人看着缺点长大的。说话时你都不认真地看着孩子的双眼,注定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。如此的道理,源于孩子学习的本能。
2、人是一个有机体,按“逃避痛苦,追求快乐”的模式来运作
大家需要把孩子当成一个“人”来对待,持着一个真的平等的态度来确认孩子的自我价值。当他发现他给他的爸爸妈妈能带来快乐,他就会坚持。当孩子某件事上拥有了开心的感觉,沿着这个方向,孩子的体内就激起了做下去的兴趣和动力。
对于孩子的教育,大家需要想方设法地把事情变成孩子的快乐。其实,你的毅力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。在人类的行为中,毅力一词是很不准确的。特别是用毅力来描 述初中生是更不正确的。当毅力和情感对抗时,它们是不可能长久对峙的,情感瞬间就能获得主动权。如此看来,作为教育工具的批评,在孩子身上是最苍白无力 的。
3、游戏是孩子的天性,对于孩子,什么事情都可能是游戏
在孩子的眼中,所有都可 以是游戏。孩子并不了解打扑克有意思,绝对不了解。让孩子一岁来打扑克,每打完一次扑克,你就打他一次。在他的情感体验中,打扑克等于痛苦。如此,在他打扑克的过程中,你总说:“你如何这么笨。”打他一个耳光,“再打,好好打。不好好打,我就揍死你。”将来,孩子一见到打扑克不发抖才奇怪呢。
设想一下,就和你学习一样。他打扑克你就揍他的话,教他他不学,你就打他。你让他学,并告诉他:“你如果不掌握赌博,我就揍死你!”你的孩子如果一到那个场景,他不发抖就奇怪了。在孩子的眼中,他如何了解打扑克是游戏呢?他如何了解打牌是游戏,会非常有意思呢?他如何了解学习这么痛苦呢?
学习真是一件 开心的事情,把书看个够,无穷无尽。感觉自己又有学会感,又有价值感,太激动了。譬如,看卢梭的书,感觉100多年前能写出那样深刻的东西,那真是太好 了。这么深刻的思想,读着那是一种畅快感。假如你如果没这类呢,孩子如何了解卢梭是哪个?所以,在孩子的心中,所有都是游戏。
真的的天才教育法,不论是苏霍姆林斯基,还是康威特,还有斯特朗,所有这类人主张的都是让孩子把正事变成游戏。童年的时候,你和他做游戏,他会感觉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。孩子如果感觉识字,能把这个字写得真好,他就会感觉这个游戏太有意思了。“孩子的天职是玩耍,”这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儿童中心的标语。在孩子心中,所有都是学习,都是游戏。只不过成年人把它变成了正事。你要认真学习,长大了怎么样怎么样,让他感觉这么紧急。
假如学习变成一种游戏的话,那简直太轻松了。在一个孩子心中,他根本不了解。所有些重要程度,所有些东西,都是你脑海中得到的。孩子了解什么是正事?学习本来 是生来的本能,哪个把学习变成这么痛苦的事?你说,学习“1+1=2,2+2=4”,这个东西对于孩子来讲不就是游戏吗?假如把它变成一种快乐,让他感觉在
学习“2+2=4”的时候感觉真快乐。父亲那样开心,母亲那样开心,他会如何?爸爸妈妈是孩子的“精神供氧者”。孩子的天性是做什么?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
林斯基说了一句根本的话:“孩子的天性是人需要人。”孩子的天性和根本性需要是需要爸爸妈妈的:第一个是爱和伴随,第二个就是确认,第三个是鼓励,第四个是表彰。